一骑红尘背后的血色: 电影《长安的荔枝》藏着权力的恐怖
要是你把《长安的荔枝》这部电影只当是讲古代怎么运新鲜荔枝的传奇故事,那可就看浅了。其实啊,这片子细品起来,就是一部中式恐怖片,它没咋咋呼呼的,可把权力的荒诞和吓人之处,展现得明明白白。
影片里最让人心里咯噔一下、忍不住想掉眼泪的,就是那瓮用全国力气运过来的荔枝最后的结局。为了能让岭南的鲜荔枝在贵妃生日之前送到长安,那代价可太大了。累死的马就有几百匹,花的钱更是数都数不清,还动员了老多劳动力,测试了不知道多少回,驿站和运输方案也折腾了无数个,这一路上,好多人都没了性命。
这一路的艰难和血泪,全凝聚在那瓮最后摆在贵妃寿宴果盘里的荔枝上了。可就在贵妃的手刚要碰到荔枝时,晌鼓一响,她就轻轻把手缩回去了。那从千里之外运来的荔枝,就那么安安静静地摆在那儿,她一口都没吃。
这场景,就跟一锤子砸在观众心上似的。看电影的时候,大家都在盼着,想知道荔枝啥味儿,贵妃吃了会有多惊喜,皇帝会多高兴,那些小人物会不会因为把荔枝顺顺利利运到而改变命运。可结果是荔枝一口没被吃,这恰恰就是这部电影的核心。它毫不留情地把所谓 “盛世繁华” 的假面具撕了下来,让咱们看到了背后权力运作的残酷真相。
这就跟咱们生活里遇到的一些事儿差不多,看着好像有明确的目标和意义,可真到了最后,才发现全是白折腾。就像我上学那会儿,学校说下周校领导要来检查,好家伙,全体师生提前一周就忙活起来搞卫生。平时没人管的楼道死角、绿化带,都打扫得干干净净,连旧垃圾桶都给换成新的,就怕不好看。还通知学生当天不能请假迟到,也不能在校园里随便溜达,甚至有些教学楼、实验室都临时封了。
结果呢,校领导来了连车都没下,就看了一眼,直接去下一个地方了。所有的努力、折腾,都跟演滑稽戏似的,这就是权力意志的漫不经心。在权力的游戏里,过程荒不荒诞、结局合不合理、效果好不好,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上位者一个念头,下面的人就得跑断腿。更吓人的是,这个念头可能都不是明确下的命令,而是下面的人自己猜出来的。
唐代的驿站,那可是当时全国性的交通和通信枢纽,制度相当完善。据史料记载,唐朝鼎盛时期,全国有驿站一千多个,驿夫更是多达数万人。这些驿站本来是为了传递公文、接待官员等正经事设立的,可到了后来,像为贵妃运荔枝这种事儿,就把驿站的资源占用了不少。杜牧那句 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,说的就是这事儿。这短短两句诗,背后藏着多少驿夫的辛劳和牺牲啊。为了让荔枝保持新鲜,驿马得日夜不停地跑,好多驿夫因为劳累过度,或者在路上出意外,丢了性命。
贵妃想吃荔枝的这一刻,之所以是整个悲剧的高潮,不是因为她拒绝了,也不是因为她不满意,而是她压根儿没意识到,那颗荔枝背后,是无数条人命、国家的财力还有整个运输系统疯狂运转的巨大代价。权力这东西,从来就不在乎过程和结局荒不荒诞、合不合理,它就在乎自己的意愿有没有被执行。在封建王朝的权力体系里,上位者一个想法,就像一块大石头扔到平静的湖里,能掀起好大的浪,而底层老百姓,就像被浪拍打的小蚂蚁,根本没办法。
所以说,荔枝运到京城,根本就不是为了让人吃的,就是摆在那儿,显示一下能调动全国资源的能力。真正奢侈的,从来不是那些稀奇的水果,而是为了满足权力的想法,耗费的那么多资源和人命。要是观众还在纠结历史上贵妃是不是真爱吃荔枝,琢磨马嵬坡她死得冤不冤,是不是红颜祸水这些表面的事儿,那可就真没看懂这部电影。
电影想说的,是权力有多任性、多放肆,是封建制度下底层老百姓有多惨,是所谓的盛世背后有多腐朽、多黑暗。它用这么一个特别的故事,让咱们看到权力阴影下人性有多扭曲、社会有多病态,这种吓人的感觉,可比那些直接的恐怖画面,让人印象深多了,也让人想得更多。